国考省考申论素材:时评精析(四四)
【导读】本篇的主题是“文化传承”。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新时代领路人指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文章词句优美,事例典型,是一篇关于文化传承的话题的佳作。
“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人民日报》 盛玉雷
文明弦歌不辍,文脉绵延不绝。日前,新时代领路人在江苏考察时,来到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用事例引出主题也是我们破题的常用方式之一,但注意不要跟后文论证的事例重复。】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里独树一帜,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宋代石刻天文图穹顶高悬,寓意着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不仅是天文历法,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意义分析段落:中华文明的重要地位,画线的句子可以背诵积累。天文历法,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哲学思想、民本理念都是优秀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元素之所以仍能俘获人心,本质上是无形的文化观念在起作用。】
守住我们的根和魂,需要物质上的继承保护,更需要精神上的积淀与升华。“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新时代领路人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走向复兴的民族,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砥砺奋进的征程,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淬炼“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的韧性,增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的耐心,保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定力,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这一段是在上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文化的物质载体或许会在历史中逐渐磨灭,但优秀文化的精华神髓必将在人们的内心永久留传。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论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壮,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接续传承的民族文化,是最为坚固的堡垒,让中华文明在一次次挫折和危难中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今天,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赓续精神血脉,激扬中国力量,更当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3天、8小时、55出……今年初,由上海昆剧团推出的全本《牡丹亭》,在中央歌剧院上演。浓缩经典的历史意蕴和美学风范,同时注入全新的时代风采和文化内涵,使这版《牡丹亭》叫好又叫座。【学习举例子的方法,将关键的信息前置。】正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继承与发展的碰撞中,我们凝万古之志、汇千载之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仰望历史星空,脚踏深厚大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激荡波澜壮阔的万千气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做法1——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培养文化自知。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华丽转身、活在当下。】
文化如水,岁月如歌。福州三坊七巷北隅,历经百年沧桑的林觉民故居静立其间。往来的游客不会想到,故居曾经面临着拆除的风险。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新时代领路人在这里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林觉民故居”的事例可以积累,可用于文化传承、保护古建筑的话题中。】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我们定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法2——传承:历史文化的传承要“发乎内而形于外”,只有真正理解了、热爱了,才能铭刻于心、表迹于形。】
本文由公考部落 gongkaobuluo.com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