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省考申论素材:“知行合一·青年成长”主题时评精析(四七)
导读
本篇时评的主题是“知行合一·青年成长”,新时代里,中国青年的精气神如何涵养?这篇时评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给出了答案。文章立意深远,文笔精妙,例子丰满,说理清晰,观点也非常值得大家借鉴。
在知行合一中历练成长
《人民日报》 许晴
你的专业能帮社区做什么?最近,湖北省一所高校鼓励学生立足自身专业,走进社区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有的学生为小朋友开设美育课堂,通过绘画、剪纸、黏土画等培养孩子们对美的认识。有的学生组织起青少年体能训练营,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的学生为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技巧,教他们如何网上挂号、叫外卖、剪辑小视频。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学生们写下了自己关于“青春何为”的回答。【开篇以事例来引出后文,事例所体现出来的意思也是“知行合一”。当然,在考场上时,我们要在开篇将主题简明扼要地点出来,不要让阅卷老师去自行猜测】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青年人的精气神,在书本中涵养,更在实践中砥砺。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崇尚实践、重视实践的精神品格,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辩证方法,滋养着一代代青年“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可以背诵积累】,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真才。课本是平面的,而世界立体生动;文字是无声的,而生活五彩斑斓。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在博万物中广其识,在涉世道中明其理,才能让青年人更好地汲取智慧、丰富思想、淬炼精神。在贵州师范大学,有一个“1家1”全家福拍摄团。从2012年起,拍摄团26次走进贵州省的80多个村寨,免费为近7000个农村家庭拍摄了全家福。一届届学生背着相机、扛着帐篷,在深入乡土中国的过程中锻炼成长,更用镜头记录了11年间的山乡巨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不仅能开阔眼界与胸襟,增长见识和能力,还能在亲眼见证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升腾起自豪感、厚植起自信心、激扬起家国情,真正成为“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的新时代青年。【分析论点:青年人的精气神在书本中涵养,更在实践中砥砺(解释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这段的事例非常有意义,从农村家庭的全家福拍摄,上升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厚植自信心,激扬家国情”的高度,升华了主题,这种思路很值得学习】
多经事方能成大事,犯其难方能图其远。淬炼挺拔的精神,离不开社会的熔炉;增强干事的本领,少不了现实的磨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勤奋治学,练就兴农富农的“十八般武艺”。85后青年杨宁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生她养她的村庄,靠着自身所学和拼劲干劲,在大山苗寨挥洒青春和汗水,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实践是大课堂,是练兵场。广大青年勇于到更广阔的天地、更复杂的环境中去,研究现实矛盾,实践胸中所学,方能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褪去稚气,在一次次迎难而上中增添勇气,在一次次爬坡过坎中沉淀底气。【对策:涵养知行合一的精神,要到广阔天地、到复杂环境中去打磨干事。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宁”的事例可以积累,结尾的排比句气势满满,可以试着仿写】
现在,有的年轻人感到困惑,不知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如何让所思所学更好满足社会所需。看村街巷道,博士、硕士医疗服务队为村民免费义诊,宣讲卫生健康知识。看田间地头,回乡返乡大学生教村民架起手机,通过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看赛事场馆,志愿者们以“最美的微笑”热情服务,擦亮阳光向上的青春名片。很多青年人表示,正是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实践历练中,逐渐找到了心中热爱,明晰了努力方向,蓄积了向上力量。对于青年人来说,多到实践中去探寻、去体验,也许就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对策:当代青年人应该结合自身所长,用所学所思助力社会进步,积蓄向上力量。 这段其实也是在强调“知行合一”强调实践,作者很擅长使用排比写法,而且用词用句都非常生动,所以写出来的例子也非常有气势,很值得大家学习】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带着理论知识寻找实践坐标,带着心中热爱奔赴山海,让青春的翅膀在磨砺中更坚强,让青春的精气神在奋斗中更挺拔,广大青年一定能收获宝贵的成长、成就精彩的事业,书写更有价值的无悔青春。【结尾呼应开头的青春主题,强调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无悔青春,收获宝贵又精彩的事业,文笔同样精彩】
本文由公考部落 gongkaobuluo.com发布。